形态描述
形态特征 体圆筒状,后部稍宽,末端尖细。体长30—70mm,宽3一7mm。吻为体长的1/2一2/3,背面有褐色横斑。体壁薄半透明,可见纵肌束和内脏器官。体色乳黄,微带红色。体表面分布有棕色锥形乳突,体后部和吻部的乳突较大。吻钩22—24环,每钩棕黄色,主齿强度弯曲,大于90度角,副齿钝平,透明中沟的前沟细而短,未能通入主齿,透明三角区清晰,角质横杆较细长,其后有一列小疣突。触手指状,
14—16个,在口的背侧呈马蹄状排列。
纵肌层分离成束,束间有分支,体前部肌束约20束,后部可达30束,环肌连续。肠螺旋25—27转。普利氏管无细管。直肠盲囊呈囊状,着生在最后1个肠螺旋的腹面。肛门稍高出肾孔约2mm。肾管1对,黄色,长约35mm,后部1/3游离,肾孔开在3—4纵肌束间。收吻肌2对:腹对较长,可达体的2/3处,始自3—8纵肌束,离肾孔40mm背对短,始自5—9纵肌束,相距肾孔30mm。纺锤肌前端发自肛门前体壁,末端固着。固肠肌前端2个根,分别始自第1肠螺旋和中肠末的肠壁上,中段合并为1条,末端在背收吻肌前7mm处,固着在左侧的第1纵肌束上。脑神经节有明显的1对眼点。
14—16个,在口的背侧呈马蹄状排列。
纵肌层分离成束,束间有分支,体前部肌束约20束,后部可达30束,环肌连续。肠螺旋25—27转。普利氏管无细管。直肠盲囊呈囊状,着生在最后1个肠螺旋的腹面。肛门稍高出肾孔约2mm。肾管1对,黄色,长约35mm,后部1/3游离,肾孔开在3—4纵肌束间。收吻肌2对:腹对较长,可达体的2/3处,始自3—8纵肌束,离肾孔40mm背对短,始自5—9纵肌束,相距肾孔30mm。纺锤肌前端发自肛门前体壁,末端固着。固肠肌前端2个根,分别始自第1肠螺旋和中肠末的肠壁上,中段合并为1条,末端在背收吻肌前7mm处,固着在左侧的第1纵肌束上。脑神经节有明显的1对眼点。
生物学
生境 本种是暖水性种类。栖息于潮间带,穴居在珊瑚礁石之中。
其他分布
印度一西太平洋。海南岛、西沙群岛、台湾;朝鲜半岛南部,琉球群岛,菲律宾群岛,印度尼西亚,加罗林群岛,大堡礁,迪戈加西亚岛,南非纳塔尔港。
其它信息
标本采集记录 海南岛(Pagola-Carte & Saiz-Salinas,1996,2000)。西沙群岛:80-014:6个,1980.Ⅳ.10,永兴岛;80-046:1个,1980.Ⅳ.26,石岛;83-022:2个,1983.Ⅳ.7,赵述岛;83-039:40个,1983.Ⅳ.24,珊瑚岛。以上标本均由李凤鲁采集。